滇境血色——一位英国人眼中的晚清云南汉回大仇杀
许多外国人认为,云南大理回民政权的建立是全球回教复兴的一种趋势,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云南汉回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群众为利益之争而引起的冲突,继而引发大规模的民族仇杀。事件发展的范围及延续时间的长短,取决于满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镇压的成败。它与西北陕、甘回乱欲
许多外国人认为,云南大理回民政权的建立是全球回教复兴的一种趋势,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云南汉回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群众为利益之争而引起的冲突,继而引发大规模的民族仇杀。事件发展的范围及延续时间的长短,取决于满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镇压的成败。它与西北陕、甘回乱欲
只因白月光的信佛弟弟裴星遥说,只有这样做死去的哥哥才能早登极乐。
在晚清走向世界的历程中,陈季同(1851—1907)是一位无法被归类的传奇。他的人生像一幅交织着东方忠义与西方浪漫的华丽锦缎,既有庙堂之上的庄重,也有沙龙之间的风流。
1951年7月3日,重庆的晨光微露,但铜元局华小姐家门口却一片哀嚎,亲人们哭成一团。
是教科书里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条约,是历史剧里面目模糊的“卖国贼”和“救亡者”,还是“洋务运动”和维新变法?
人哪,有时候可能一辈子都不敢往回想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。你说李鸿章,一辈子风风火火,到了最后,他到底是撑住了大厦,还是亲手把砖搬了?2013年深秋南京的那天,工人们拆墙,锤子一敲,就掉出个铁匣子——外头是锈,是几辈人的尘埃,里面呢?三本密密麻麻的册子,血迹和泪痕
晚清有个叫杜凤治的官员,从 1866 年到 1880 年在广东当了 14 年知县,写了 370 万字日记,把士绅那点事儿全抖搂出来了 —— 这帮人怎么靠功名和宗族在基层扎根,晚清官场又怎么离不开他们,答案都在这本比小说还精彩的笔记里。
翻完广东知县杜凤治的 400 万字日记,你会后背冒冷汗 —— 这哥们在晚清官场算相对有底线的,可他办的案子,照样让你看清:所谓 "王法",在基层就是块任人揉捏的橡皮泥。
晚清时期的中国风雨飘摇,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,革命志士为救国救民在海内外创办了大量报刊,而上海就是当时的革命舆论中心。《晚清上海革命报刊研究(1902—1912)》一书以1902年至1912年上海发行的革命报刊为研究对象,全面、系统地梳理了清末十年上海革命报刊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曾国藩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闻名,更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被后人敬仰。许多历史人物,包括蒋介石和其他高级将领,喜欢在枕边放一本《曾国藩全集》或相关书籍,正是因为他们深知这位晚清重臣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发挥
清朝官员如果是文官而又处在实缺位置的话,多数在城镇办公和居住;不过,在州县所在的城镇和省城,官员群体的人数和构成就大不相同。以杜凤治任过职的州县为例,广宁全县仅有知县、典史、教谕、训导4个文官。罗定州一州的文官也不多,同城只有知州、学正、训导、吏目几个文官,州
各位吃瓜老铁,今天咱们要扒一个令人震惊的野史大瓜,绝对颠覆你的三观!课本里那个“我劝天公重抖擞”的爱国诗人龚自珍,他家居然出了个“洋装潮男”——更神奇的是,这个儿子竟然被传是“带路党”,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,充当“导游”,引领外敌入侵!这事儿一出,网友们都炸
2010年,当上海世博会的烟花在黄浦江上空绽放时,忽然想起一本百年前的小说——陆士谔的《新中国》。这位晚清的医生兼小说家,在1910年写下一个梦:未来之年,中国强盛,上海繁华,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,江上架桥,江底通隧,租界收回,司法独立……这些在当时听起来近乎痴
一部中国近代史,一部中华血泪史,每次读起近代史,心情都是十分沉重,这一百多年,过得实在是太憋屈了,尤其随着现在中华崛起,强烈的民族自尊心,更是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感到困惑。
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之途,他们是如何“适应”外交官这种全新的“职业”的?承担外交职能的总理衙门、外务部及驻外使馆脱胎于传统政治体制,它们又是如何建立并运作起来的?
人人都说欧洲是人间天堂。高福利、高收入、长时间带薪年假、免费医疗和教育……这些让无数人羡慕的生活,仿佛欧洲人天生就该享受这一切。
而《老残游记》,我在看完之后,第一感觉是“这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+鲁迅说得对”。
1849年的上海,黄浦江边刚刚兴起的洋场还带着泥土气息,21岁的王韬踏进墨海书馆那一刻,中国近代思想史掀开了新的一页。
清嘉庆年间冬夜,湖南湘乡荷叶塘村的油灯下,14岁的曾国藩正诵读《岳阳楼记》。更夫敲过三更,他仍卡壳在"湖什么来着?"
科举考试所考的知识内容,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广大以读书、应考为职志的读书人购阅书籍的指引,也形塑着读书人群体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。本文主要探讨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考试用畅销书,试图揭示有哪些书是通行于晚清读书人之间的,它们对读书人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构成怎样的影响